分享 上週台灣YouTube大事紀:囧星人 引退 上上週,除了
理科太太 持續受到熱議,震驚YouTube圈的一大消息,可能不是一支獨立影片,而是這則YouTube社群貼文。
囧星人YouTube截圖 分享 YouTuber 囧星人宣布引退,以要專心工作養活自己為由,簡短的幾個字再度引起外界一片嘩然,相對於一年前集資訂閱關閉宣告,囧星人在2017跨年夜開直播,這次似乎選擇想以平靜的方式淡出,未來「偶爾發片」對他來說YouTuber也許還能算是一個兼職工作。
創下是集資平台超過40萬元訂閱贊助驚人成績,到後來維持單月贊助金額超過21萬元的背後,囧星人也不避諱公布經營YouTube內容的成本。
「自己未領薪水,當時在3個員工,一名正職員工月薪3萬5千元、兩名兼職員工2萬2千元、動畫音效師每月約3萬元,若是再加上員工勞健保、退休金、錄影工作室等開銷,每月開銷加起來就已經高達14萬元。」
當然這些支出是建立在穩固影片質量的必要條件。
先前也討論過囧星人結束集資訂閱的可能原因,除了與經紀公司的分潤問題,單就訂閱制而言,看似創作內容的局限性(金手銬的限制)、投入製作成本與影響力無法形成正向循環,受到塑形難以轉型等等。
集資不適合那業配 行嗎? 「一位YouTuber一個月至少要創造1百萬的瀏覽量,才能達到月薪3萬」,YouTuber無法靠
廣告 費支撐收入,在 2019年的現在已不是什麼新聞,隨著業配的影片內容多元化,廠商、創作者、觀眾三方之間逐漸形成了默契,觀眾逐漸習慣業配如同傳統媒體中藝人接廣告、代言。然而重點來了,今天創作者的類型能適配多少的產品、風格是否符合品牌。
博客來網路書局 不怕不能接,只怕沒得接。
囧星人也曾在M觀點訪談時提及自己在業配上的難處:
「當初會選擇贊助就是因為我的說書節目真的太難去業配了。」
業配市場狹小難以突破,雖然囧星人透過觀眾年齡層分佈的消費力來說服廠商在報價上有相對優勢,在創作者雨後春筍般崛起的一年,新鮮度、話題性這些都是難以控制的變因,遺憾的是,就連掌握在手中的個人公關處理甚是岌岌可危。
除了收益的問題,YouTube 平台上趨勢走向似乎也讓囧星人失去信心,在宣布引退的兩個月前,囧星人曾在頻道上表示自己將調整頻道方向,受到演算法及用戶觀看體驗的影響,必須頻繁更新內容,以量取勝的短影音才能更符合平台上規則,帶更好的曝光、點閱率。
「花很多時間精雕細琢的影片,縮圖標題不能平淡,通常要聳動一點 」「我也不想用農場標題,但是不稍微這麼做,點閱量可能很淒慘。」囧星人一針見血道出許多知識、內容型創作者的無奈。
雖然在去年九月也開立了紀錄與另一半的生活頻道「摸摸囧囧」,但是在上面似乎也沒有其他的商業模式,比較是單純的做生活紀錄。
從囧星人的崛起,曾經將集資訂閱制帶向新高峰,歷經後來的風風雨雨,選擇在這個停損點出場,也是將 YouTube創業走了一遭,也許回歸真正的自己,不受到任何平台規則外力支配找回初衷,先行者的引退也留下幾個給創作者能重新思考的問題。以下從囧星人的引退以及我們先前接觸的創作者所分享的觀察,歸類出幾點:
可開創的商業模式 夠健全嗎? 即便YouTuber逐漸被視為一種職業,然而現實卻是,要直接從「平台」本身獲得的收益實在太有限,廣告、品牌合作(業配)以外,目前台灣創作者大部分是利用平台獲得觀眾群,取得一定影響力與受眾接著開拓更多可能的商業模式,知識型、YouTube當紅人物線下講座、線上課程、音樂類的售票音樂會、商演。
目前也是創作者經紀公司正積極發展的業務,如何在創作者相關的領域上創造出更多可能性,像是阿滴英文的雜誌、書籍等線下出版品,還有日前以吃播為主的千千進食中,轉型創業開啟個人品牌「千拌麵」都是創作者既有的題目發展出的商業模式。
以上綜觀起來能創造收益的模式相當多,不過並非所有類型都能通吃,除了風格、形象這些主觀感受,創作者題目的發展性有多廣。
用YouTube創造多大影響力 這些影響力如何實現更多可能? YouTuber被視為一種職業,但說穿了YouTube仍是個「平台」,在平台上取得影響力之後,你想拿這些影響力來做些什麼?去年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呱吉,跨界政壇選上台北市議員,開啟民主開箱的實境秀,就是將 YouTube累積起來的聲量擴散至其他領域。
其他跨領域許多為實現音樂夢想,像是先前我們曾訪問過的魚乾,發行單曲登上KKBOX排行榜,也說明著在 YouTube上粉絲力道讓創作者有機會多元發展,實現更多可能。
平台遊戲規則 符合你的創作初衷嗎? YouTube鼓勵更多創作加入,我們也看到許多持續竄紅的創作者,策略性的日更、吸睛的標題、Cross Over 模式、搶時效性趕上話題熱點,在YouTube上想要快速成長的基本要件,除了有好的內容分享,背後需要考量的還有平台演算法、推薦機制、用戶收看習慣等等,創作者在投入以前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平台特性。
囧星人說投入大量心血做出的長影片點閱不及短影片,這樣的問題可能不只存在於YouTube而是大多數新媒體的困境,不過平台百家爭鳴的內容、風起雲湧的競爭者要在這當中能鞏固先行者的優勢仍舊是一大挑戰。若是想維持創作題材、內容的初衷,恐怕極具挑戰,新進創作者在經營頻道前更是需要將這些都列入考量。
囧星人的引退在台灣創作者圈投下一顆震撼彈,不過除了作為一個發放影片的平台,在國外似乎還掀起一股出售 YouTube頻道的數位資產買賣潮。在本週的國際單元中與大家聊聊。
國際 頻道併購潮開始?大型集團買下訂閱千萬頻道 除了淡出頻道,想要直接把頻道賣了可以嗎?國外大型頻道已經出現案例。像是千萬訂閱的 Enchufe.tv 西班牙語系喜劇頻道在上周宣布,已在去年12月份將頻道出售。
更早在七月份時,另一個在 YouTube 觀看次數在排行位居第十三名的Little Baby Bum,同樣把自己賣了,這樣的頻道併購潮,被產業人士預測即將在平台上展開。
外媒分析,主要來自於創作者對YouTube平台失去信心,或是個人發展進入倦怠期,另外也可能是創作者在 YouTube 以外的管道已具有更多發展機會。
在職業生涯發展倦怠上這點,不論事國內外都會有的情況,一方面要滿足觀眾期待,而受到廣告收益、演算影響,創作者必須高頻率上傳影片,工作量與精神壓力都是相當高的。
最後一點就是YouTuber的轉職潮,如同上面所提到的,在YouTube上累積影響力後,有些創作者轉往主持人、Podcast節目、出版書籍等其他事業。
Little Baby Bum的收購來自天線寶寶的母公司 DHX Media 的前高管與擁有迪士尼的YouTube MCN的Maker Studios等多家集團共同成立的新公司Moonbug,據了解,在買下頻道後他們又再籌措1.45億美元以用於下一筆收購案,說明著頻道在集團化管理後確實有利可圖。值得注意的是,在頻道本身極度依賴原創者的特性下,在第三方收購後還能有這樣的結果。
另外,收購Enchufe母製作公司TouchéFilms的其實是另一家大型MCN公司2btube,雖然交易細節並未透露,但根據知情人士表示估計出售價格超過500萬美元。
總部位於倫敦的網紅商業公司(Business of Influencers)代表伊恩?謝潑德(Ian Shepherd)估計,這些收購案顯然都還有更多獲利空間。預計在未來數個月還會有更多這樣的頻道出售案例。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大型團隊能利用既有的頻道上廣大的受眾優化更有效益的廣告收益。
不過在收購後,集團化的營運終究讓頻道走向傳統媒體,不論是跨到電視節目或是電影界,這樣的現象似乎也會讓YouTube與傳統媒體的界線逐漸模糊。像是2btube就想利用Enchufe在YouTube 界的影響力將更多創作者帶往更多高製作成本的電視、電影作品演出,這似乎與許多YouTube原生創作者想與傳統媒體劃分的初衷背道而馳。
不論是否被買,想要突破頻道天花板就需要採取策略性的合作經營,或是尋找所謂的創作者經紀公司-多頻道聯播網(MCN),國外的 MCN 平台相當多元,創作者對觀感也都褒貶不一,不論如何,創作者想要突破既有的頻道規模,勢必得在經營上以所調整。不過,在台灣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以團隊起家的新興頻道。像是以下本週要推薦的音樂頻道「我們」Our Channel。
本週要推薦台灣優秀頻道:「我們」Our Channel 去年,Google 公布的快速竄紅創作者除了第一名的理科太太佔據各大媒體版面,我們也希望更多好頻道能被觀眾看見因此,在本週,我們要推薦由四人團體所組成的音樂類頻道「我們」Our Channel。
去年三月底成立頻道,年底就擠上了Google年度快速竄紅創作者,目前每支Cover都破萬觀看,仔細一看會發現,在該頻道上除了音樂,也相當強調他們在影像處理上的高品質。
團隊四人平均年齡為22歲,除了女主唱陳華,其他由製作人言奕、影像創作濠兒、平面設計/攝影李歐組成,清新編曲、特殊的唱腔、眾多經典歌曲,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待作品的用心,在影像處理也相當用心,對觀眾來說是視覺與聽覺的饗宴。
團隊目前也積極建立在音樂圈的影響力,未來也會開拓更多領域,不只是歌手更朝「YouTuber」邁進,期待他們更多元的創作,如果你喜歡好聽的音樂、療癒的聲音,也可以訂閱他們的頻道。
博客來網路書店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INSIDE ,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 228F621F7C7ABD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