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走了7年,蘋果登頂後落凡 投資人怎麼過年?
但到了已故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10月20日的逝世紀念日後,股價跌落207美元,總市值不但跌破1兆美元更一路縮水,到2019年1月17日,市值已不到7,000億美元。不到3個月,跌了約三成。
從時間序來看,總是可以有些穿鑿附會的說法,留待投資人自己去想像。但美國時間1月29日、台灣農曆年前蘋果要公布的財報,是會有好消息,還是讓投資人年過得不安穩?
先從17日科技圈、投資圈的消息來看,恐怕是不會太好。
●電池、停聘、輸官司
首先,據傳庫克在一場員工會議上表示,由於手機賣得不夠好,蘋果將減少某些部門的人員招聘,換句話說就是「人事凍結」。(好在,還沒有傳出要裁員的消息。)
其次,投資圈也傳出,蘋果可能會減少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支出。也就是說,蘋果想要從手機、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產品跨入汽車領域的「創新」,遇到了瓶頸。
這還不說,先前蘋果在幾個專利權官司上打輸了;還有2018年因為電池出狀況,蘋果提出更換電池價格從79美元降到29美元,結果,更換電池的用戶數,從過去的每年約100萬個暴增到1,100萬個。
說起來,蘋果手機做得真不錯,換了電池的舊款手機,不僅堪用還蠻好用的。於是,新款的XS/XR因為與前幾代的差異不大(沒有新亮點),果粉花大約1,000塊新台幣換了電池,還會想花2.6萬元換XR,甚至花5萬多元換頂級的XS?
沒有亮點,創新遇瓶頸,恐怕才是庫克時代的蘋果最大挑戰。
●從創新驅動到成本驅動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產業資訊室的Gloria,針對這一波蘋果手機銷售不佳提出了3個問題:
1.這是中美貿易戰的後果?
2.iPhone已經從高科技創新和設計的卓越象徵,變成昂貴的奢侈品?
3.庫克為了強化蘋果的毛利,壓低供應鏈廠博客來網路書店商的毛利,讓蘋果創新動力減緩的後果?
Gloria指出,庫克最擅長的工作就是管理iPhone的供應鏈,透過對產品成本的極度敏感,配合賈伯斯的創新能力,造就了蘋果輝煌的日子。可是當蘋果不再是「Think Different」的蘋果,只能透過大力壓縮供應鏈成本,且讓供應商迅速攀升至近800家,進而藉由供應商間的價格競爭,讓蘋果享受豐厚的利潤,的確讓蘋果衝上了第一家1兆美元市值的公司。
但從創新轉變為成本控制的蘋果,逐漸享受高毛利帶來的瘟疫溫床,進而開始銷售1500美元(約4.5萬新台幣)的高價iPhone,再從果粉身上賺到高利潤。
可是,庫克忘記創新才是蘋果能夠異於其他科技公司的利器,終於在2019年開春爆發股價暴跌的風暴。
在賈伯斯時代,蘋果會讓讓供應商獲得較高利潤(或是合理利潤),這些供應商因此願意也有能力花費大量研發經費為蘋果尋找下一個刺激iPhone成長的關鍵零組件。可是庫克為了降低成本,每一項關鍵零組件都讓數家供應商競標,甚至共享訂單。雖然因此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供應商僅取得微薄利潤,進而失去投資下一個關鍵零組件研發的動力,於是市場逐步淪為控制成本的遊戲。
博客來
●從消費品到奢侈品
更失策的是,庫克竟然將消費性產品試圖以提高價格的方式來強化其營收與利潤,讓手機變成奢侈品。這代表著,果粉圈將剝落一大層,畢竟,能夠用得起奢侈品的人絕對不會比消費品的使用者多。
台灣多家沾上蘋果光的供應鏈企業,在過去幾年伴隨著iPhone手機大賣,營收與股價表現當相當亮眼,但也因此股價受到極大的影響。如果庫克時代的蘋果接下來沒有回到創新的路上,勢必對我們的影響不小。
好在,台灣的供應鏈廠商不但接美國蘋果的訂單,也接中國手機廠、日本企業等全球性的訂單,蘋果的影響雖大,但還不至於受到一籃雞蛋破掉的影響。像是同一期間,台積電(2330)的股價修正大約是15%,大立光(3008)甚至已經回到2018年10月的股價水準。
中美貿易戰對台灣當然不會是太好的事,但只要堅持以全球為市場,當一個巨人跌宕,馬上跳去另一個大個子的肩膀上,台灣的企業還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生存之道。
A6767C516851CA57